探讨未来公交卡业务怎么发展

2017-10-20 17:47:11 admin 373

  一、传统的发卡应用


  现有发卡业务,包括传统的大卡模式和各种穿戴设备(异型卡)。这将是一个尾巴一直向下的长尾市场。


  其中大卡模式的持卡人群将以部分优惠人群为主,比如老人卡、助残卡、员工卡等。这部分人群有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而且对运营公司和公交公司并不能带来过多的收益的公交卡,持卡人群未必适合使用智能手机。考虑到卡的发行成本,很有可能继续使用传统的大卡模式,对于这些卡种,甚至有些运营企业仍然采用M1卡。


  再者是各种穿戴设备(异型卡),形象、形态各异的卡片、设备大多是年轻人的选择,而且还可接受私人定制服务,这种类型的卡也许会长时间的存在下去,而且大多是作为一种商品来出售,并没有所谓押金(工本费),这种发行模式能给通卡企业带来不错的收益。


  二、数据服务


  无论早期的OTA,还是现在的TSM,我觉得都可以归到数据服务这一类。各施所长吧,运营企业具有软资源(互通密钥、充值密钥)和硬资源(公交车)。可以以卡数据出售的方式,买给制卡企业。这种模式已经被很多运营企业所采用。


  这种模式对运营企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购买卡数据的企业来说,比方说生产各种穿戴设备的企业或者手机厂商,也是可以有很大的市场动机,他们可以直接在出厂时叠加一套交通卡应用,这也许会使得他们在同类产品中略有竞争力。


  但是,这种模式是不是自杀式合作?不敢乱做定论。毕竟在应用个人化的时候,密钥明文肯定是会落地的(举个例子:双方都知道信封里裸照,甲告诉乙说,你不能打开看更不能外传;而乙已经打开了,但是乙仍向甲承诺自己并打不开,更不知道信封里是什么)。不过为了使通卡企业的利益(仅仅是利益)最大化。


  三、NFC移动支付(卡模拟方向)


  NFC技术。Long longago的时候,Java卡一出现,似乎觉得可能会是坑,现在NFC在也是被吹到了风口浪尖,再加上相关的高调合作,貌似NFC的春天回来了。


  互联网时代的大爆炸使得摩尔定律所提到的计算更新迭代的周期日渐缩短。电子类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软件编程也会越来越简单和普及。那么,通过卡、芯片层面的模拟去攻击现有的卡支付系统将不存在技术壁垒。


  抛开众知的适配问题不说。之前有出现过,应该是首次提出了卡模式的技术。不过没多久,就被叫停了,原因就是存在安全风险。在2006年,国外某大学的学生也发过论文,文章中对非接应用的漏洞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只不过当时要利用这个漏洞去搞小动作,还是需要投入不小的成本。现在卡模拟技术如此的普遍,这个NFC会不会被利用?偶不太清楚,更不敢忘言。总之,我觉得支付的本质是要安全,否则也不会有从票证、磁条、M1、CPU这样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四、互联网应用


  如果不考虑政府的干涉,我觉得在扫码应用这么普及的当今社会,通卡企业是否可以狠下心,结合一下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呢?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吐槽过,通卡企业在当地有个丰富的资源,而且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交通资源。按照现在的时髦用语,为什么不做了融合支付?依照前期积累的交通卡刷卡记录,建立一套基于出行频次的数据模型,推导出信用体系,通过会员系统、账号系统、积分系统把线下、线上融合起来、把有卡、无卡结合起来。抓住用户的需求、让用户尝到甜头,应该可以依托于交通资源,搭建一个区域性支付生态环境。怎么做?大家应该都清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BAT的攻击和投入的成本,可以做一个市场评估,如果能有收益,建议还是去尝试一下。


  五、物联网应用


  互联网时代即将过去,未来将是物联网的天下。物联网应该包括“物”、“联”、“网”三个属性。


  其中“物”指的是能够自我进行生命周期管理的“活物”。生命周期包括发行、使用、跟踪、回收、核销等阶段。所谓生命周期的自我管理,就是说物体具备可运算的能力,可以用卡级芯片来实现,从而使其“变活”。对于部分固定设备,可以通过内置芯片的方式来实现物联网,比如巡更系统、设备盘点系统、追溯系统、物流快递系统等等,这些之前大多用到的是电子标签技术,电子标签仅能标识物并不能使其具有生命力,也仅仅是按照互联网的思维把物的状态的通过后台系统给链接了起来。如果按照电子签名法的规定,这种做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物体的状态信息。通卡企业在卡片COS这一块也是有个丰富的技术积累,有些通卡企业是有COS研发能力和技术标准的,完全可以根据物联网的行业细分来定制相应的COS应用,将物的状态变化直接交给物本身来记录,对于每次和后台系统的交换,均有物本身来做一个签名认证,就可以做到信息的准真实性。


  再说“联”,指的是物本身的通讯能力。通讯能力可以分为被动通讯和主动通讯。被动通讯可以通过RFID技术来实现。根据业务场景可以采纳13.56MHz或更高频技术。被动通讯就是针对的那些固定设备应用场景,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应用。主动通讯就可以在卡级芯片的基础上叠加一颗通讯芯片,使其真正具备物联网的属性。主动通讯对于通卡企业来看,貌似是新应用其实不然,很多通卡公司都有前置系统和路由分发系统,可以在原有的技术积累下,定义物联网的通讯协议,来实现物与智慧网的对接。


  其次是“网”,通卡企业在为了实现交通卡的通用,在城市里已经搭建了基础通讯网络,可以通过扩展通讯带宽使用现有网络实现全城的物联。


  最后,当然还要建立一套的运营平台,这个平台的建设,也是要通过调研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通过分步实施、逐步物联才能建成城市的物联网系统。这靠的是系统集成能力。早期通卡公司在搭建城市一卡通平台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通卡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需求调研、系统建设到后续的运营服务,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控经验,从经验上来看,是可以承担物联网系统的建设工作。


  通卡企业有着在物联网领域有着先天的技术和业务运营基因,物联网的核心首先是让物具有生命属性,其次是能够通讯可以互联,而这两个核心技术恰恰是通卡公司的强项所在,通卡公司不见得仅仅是城市一卡通运营中心,甚至可以上升到智慧城市的物联网运营中心。




相关产品信息:

NFC卡

滴胶卡 

双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