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是中国航天事业又一重要月份,中国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与我国空间站对接,进入空间站后的日子可以说为极为繁忙,其中映入眼前的空间站漂浮大量的束缚带。捆绑着大量的物件,航天员们需要一件一件处理,期间不可以出现问题,传统的方式是通过条形码识别物品,依靠条码的物资信息查询系统。宇航员使用条码阅读器逐一扫描货包上的条码标签获得货物的信息,通过无线或有线的方式更新物资信息管理数据库,实现空间站在轨物资信息识别。这些物资信息管理数据库存放于空间站的笔记本电话和地面电脑上,通过上下传方式进行文件更新。
但此方式无法实现货物登记后的准确定位,因此宇航员们要花较多时间来研究物资系统,明确空间站上到底存放哪些物品,这些物品存放的地方和计划何时使用,据统计,全球约有3%的空间站物资失踪。例如2006年发生过用于净化宇航服的4个净化罐在空间站彻底不见了。
我们的空间站通过使用RFID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即所有物资上都有超薄微型芯片和嵌压在的塑料I片、纤维纸等材料中的天线组成的RFID标签。相比国家空间站的条码系统,RFID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批量、快速和准确自动识别、操作快捷方便。
特别是通过这种新的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使得物资从过去单一的条码,拥有了可动态变化的信息。航天员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在扫描物资后,就能够实现的物资的录入、取出、位置移动等信息的更新,从而实现物资管理的数字化,可大幅度减少清理物资的工作量。这也是中国航天员在6天之内就能把核心舱收拾的井井有条的基础。
实际上,所谓的物资管理系统是我国空间站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统一构建空间站信息系统,来保证航天员生活、工作的通信保障和对舱内舱外状态的感知能力,提高空间站的管理水平,降低航天员的非必要工作负荷,让他们取得更多有意义的太空成果。可以想见,随着我国空间站逐渐发展和对外合作的增多,中国空间站标准将成为人类太空活动的新标杆。